请输入关键字
韩晓楠心理讲座: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时间:2021-04-23 15:53:28 来源: 浏览:2201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韩晓楠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班级中有一部分同学真心喜欢学习,学习本身给他们带来很多乐趣;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但考虑到自己将来的升学、就业和发展,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他们的学习是痛苦的;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让自己痛苦,于是他们经常逃避学习,逃不掉的就应付;还有个别学生多次考试失败的经历使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苗头,甚至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帮助他们尽可能认真地学习呢?
  其实不止学生,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类问题。有时我们似乎雄心壮志地想做一些事情,或者觉得迫切需要做一些事情,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做这件事的驱动力消失殆尽,甚至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会有要做这件事的想法。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开始着手做一些事情这么困难?要坚持把这件事情完成更是难上加难?爱因斯坦曾说过:在所有成就的背后,动机作为一种基底而存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动机不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被定义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激活、定向、维持和调节的重要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学习动机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目标是学习动机的最终指向。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因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究竟有何用处,对未来很迷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者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开始还有动力,后来逐渐觉得目标遥遥无期,最终选择放弃。作为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些比如“要努力学习”这样抽象的建议,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设置的学习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要具有挑战性,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这样,学生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去努力奋斗。
  二、学习动机分类
  学习动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只说一种常见的分类。动机在学术上根据其来源分为两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两者的区别,通俗来说,就像我们有些人工作时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本身并不热爱这份事业,工作的动力完全出于生活所迫或金钱激励;而有些人工作在赚钱的同时更看重一种自我实现,更在意工作带给他们的感受。对于那些求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内部动机指的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好奇、惊奇和渴求,由对所学科目的热爱而引发的一种学习动力;外部动机指的是由外部原因,如为获得物质奖励,赢得权威人士的认可、赞同,或为避免某种惩罚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如果要持久地推动学生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一方面,需要将教学的内容联系到社会生活实际,以生动活泼地方式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高中几大学科各有魅力,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设计课程。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愉悦感、自豪感等,善于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坚持学习。
  三、学习动机理论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有强化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需要层次理论以及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等,这些理论分别强调了不同的侧面。下面我们就从动机理论入手,看看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强化论
  理论要点: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理论应用:
  这个理论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作用。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外部动机相对于内部动机来说,维持时间较短,不稳定,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完成任务后会受到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完成任务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第三组为受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受表扬组进步最大,受批评组略有进步,被忽视组表现最差。实验说明,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和信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同时表扬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要适时、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要使表扬和惩罚都收到实效,关键是理解和尊重,凭敏锐的感觉和沟通的智慧对症下药。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理论要点: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是指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之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通俗点说就是“我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行还是不行”。当你感觉你在一件事情上可能搞不定时,你可能就会没有那么想做这件事。学习也是一样,那些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差的人,往往就恶性循环,越来越不爱学习,进而导致学习能力更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
  理论应用:
  有的学生由于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而丧失自信,甚至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因此,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动机激发途径。老师需要为这些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这种榜样示范对班上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确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难关并不是不可攻破的。也有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教师本人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言语劝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时刻充满自信心。
  (三)归因理论
  理论要点: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分析其根由的时候,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三个维度是:稳定性,内外在性和可控性,六个因素是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理论应用:
  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影响。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对学生的坚持性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
  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比如当一个学生考试失利了,你怎样安慰他?是说:“没事,你的智商是不如其他人,这是没法改变的!咱们不强求。”还是说:“你这次考试失利,是因为你上个月学习不够努力。只要你在之后的学习里加倍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很显然要选择后者,因为努力归因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四)自我决定理论
  理论要点:
  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的,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如果社会环境支持并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那么人类的动机和天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
  理论应用:
  自主需要指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由的选择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是由于人们在自主支配时间,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项任务时,内部动机得到了激发和强化。著名的网络巨头谷歌曾经有一项为人称道的“另类制度”:即20%时间政策。在这项政策中,公司允许员工用上班时间的20%自由安排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但必须和公司的任何项目无关。正是这20%的自由时间,使员工们迸发了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像我们现在熟知的谷歌新闻,谷歌邮箱等服务都是员工在这20%的自由时间中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比如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支配时间,课上自由讨论,背诵,总结等,让学生有机会来练习对自己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能力需要即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做到,和前面说过的自我效能感比较类似。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胜任力的需要。难度循序渐进的课堂小测试就是很好得学习动机触发途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给予他们掌控感。
  归属需要指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民主、安全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障碍,理解、欣赏并尊重学生的观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并关注每位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经常向学生传达对及学习能力的信心与期望等。
  (五)其他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指出,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特别容易或特别难的任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使学生成长为力求成功者,因此要进行立志教育。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可以说,物质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人的动机往往是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它;如果物质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后,精神需要就应运而生。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告诉我们,当任务较难时,动机低一些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当任务较易时,动机高一些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当任务难易程度中等时,动机程度中等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所以要根据作业难度,引导学生控制动机水平。
  结束语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机现象做出了分析,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清楚关于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理论只对于学生特定行为做出一定解释,都有局限性,但是学习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
  动机是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其中的内部动机为学生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但是内部动机易伤不易养。我们唯有在科学认识了学习动机之后,才能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其精心呵护,让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