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成长 勇于担当
韩彦郁
一.适用学段:高三年级
二.课程课时:40min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成长与担当的内涵,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生成式”教学,通过设计认知冲突和情境,基于情境(活动)—引发思考—深化认知—落实行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终身成长理念和形成实干担当的价值观。
四.设计思路:
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心态(fixed mindset)是德国心理学家德维克在《终身成长》中对能力发展认知的两种分类,持有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天赋只能能力的起点,人的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努力可以做得更好。高三压力大,持有成长型心态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努力可以优秀的成长观,从而形成终身成长理念,并用知行合一的思想、用实干担当的作为切实践行成长。
五.课前准备:PPT、纸杯若干、纸张若干
六.班会设计:
(一)导入小游戏创设认知冲突,引出成长话题。(起)
1.让学生2人一组,介绍游戏规则,开始游戏
2.教师行为烘托成功者的胜利,故意拉大成功组和失败组的情绪落差。
3.分析学生情绪落差的原因—成败观衡量事物价值
4.用成长观看待游戏,成功和失败都有成长,因而成长≠成功。
那么,什么是成长呢?
(二)认识成长(承)
1.情境1—教师尬场引出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
固定型心态:害怕挑战、在意他人目光、成绩是为了证明自己;
成长型心态:迎接挑战、不在意他人评价、挑战可以提高自己
2.分析两种心态的特点和区别
成长型心态认为天赋是能力的起点;可以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错失成长比暴露无知更可怕;失败不可怕,失败中孕育成功;成长是以自己为标杆,不以别人的进退为标准。
3.成长会经历痛苦,但请不要拒绝成长
利用水杯代表已有的能力水平或认知结构,玻璃球代表新事物或者新知识,玻璃球打碎水杯的过程代表新事物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冲击,而成长就是将新事物纳入到已有认知体系的过程,成长过程伴随痛苦。
(三)如何成长(转)
1.如何获得成长—外力的提醒
通过“左手水杯”的故事,阐明在认知水平、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外力支持对于成长是有很大效果的。
(四)在担当中成长(合)
1.勇于担当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践行成长需要落实到实干中,在实干中历练,在担当中成长。
2.勇于担当更是振兴国家的时代召唤
列举亚运健儿、亚运志愿者的例子,结合巴以新一轮冲突,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践行勇于担当、积极成长的时代使命,让青年成长为时代的脊梁。
上一篇: 寺上高三举行班级文化调赛
下一篇: 苏琳琳: 凝聚班级力量 打造提升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