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组教研分工
高一年级分为四组:高考题组:王冰、张林立;导学案分三组:一组李立卓和邢心悦;二组翟翠萍和董玉彩;三组郝婷婷和王聪卓;跟踪习题组:冀红霞和康慧晓。
高二年级分为四组:经过一年的教研摸索,大家对各个任务的操作流程比较熟悉,加上高二课程的进度较快,导学案的研制非常频繁,因此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老师也分为四组。这四组老师分别负责一个章节导学案编写、ppt制作和课后习题的拟制。一组李立卓和王聪卓;二组翟翠萍和董玉彩;三组王冰和张林立;四组冀红霞和乔凯红。另外,每个主题高考试题的归纳和整理工作由冀红霞完成。
二、新授课的教研模式
1.准备教研:一般由张林立老师和王冰老师提前一周整理高考试题,然后再找出5道典型高考试题发到化学组微信群,让老师们初步进行解题分析和考点分析,由冀红霞老师讲解高考试题的出题形式、考点分布和重难点知识。
2.新课集备:每一次在新授课备课前,老师们先准备好各个版本的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环节一,在集备开始,由冀红霞老师指定一名老师逐句阅读课标,每读完一部分内容,让各位老师谈谈理解,解读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和启示,这样做的目的为加深老师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科理解。环节二,再指定一名老师阅读两个版本的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老师们按标题栏简单归纳核心知识、典型事例,相当于让老师做简要的思维导图。(快速过一遍)。环节三,接着再指定一名老师读教参,集体研究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这三个环节操作下来老师对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个整体概貌,能够梳理出本节课的设计几个教学环节、设置几个学习任务和设计几个大问题引领教学。环节四,由冀红霞老师从知网和图书馆期刊中搜集关于本节课的典型教学案例,交由一名主备老师进行导学案设计,主备老师需要阅读文本资料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将集备研讨的教学设想进行细化和优化,设计出一套适用课堂操作的教学设计。
3.新课再研:等下次教研活动时,由主备老师讲解导学案的使用方法和设计意图,逐个环节进行集体研讨,修改和完善问题串、学生活动设计和典型习题选择等内容,形成可使用的导学案,与此同时配套ppt也基本完成,根据本次研讨结果做出相应修改即可。
三、习题课的教研模式
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其实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先掌握学生的作答问题才能精准解决出现的问题。1.准备教研:批阅作业,汇总学生出现的问题。2.集体教研:集中研讨问题成因、试题讲解的方法和学生活动设计;教研错题反扫小卷的拟制,变式训练试题编写。3.再次教研:错题重做反馈,分析学生再错的原因,主要研讨通过哪些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解题思维模型。
四、教研活动可再进行优化的方面
经过这一年的教研实践,化学组老师觉得收获最大的是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大幅上升,团队协作使每个老师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注重教学细节和课堂操作,但是我觉得仍有改进空间。
1.导学案内容的落实需加强。导学案中选题、问题设置和知识层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和建构知识体系,但我发现使用完以后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的知识痕迹没有预期的深刻,这体现在备考期末的典型试题重组和讲评过程中,把重点章节的导学案内容节选呈现,学生解答情况并不很好,对很多问题的解答不完整、理解层次浅,甚至有一部分试题答题方向跑偏,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2.导学案分层次使用研讨。不同班型的学生知识储备差距很大,我们需要在知识前测时,设计的问题更有层次些,再进行细化;从而更准确把握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尤其是普通班型进行教学案使用的时候,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删减教学环节,习题设置删减更有针对性。
上一篇: 历史学科组大教研发言稿 (郭文礼)
下一篇: 提灯引路 沐光而行( 乔粒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