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半是骄傲 半是忧伤(张艳惠)
时间:2019-10-25 15:46:59 来源: 浏览:2224
半是骄傲  半是忧伤
 
开始细心地关注苏轼,从那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始,因为每到春天,都会对着一窗春色,搜寻那些惜春伤春之作以慰心灵,当目光越过千年时光,读到这句词时,竟是那样的不舍,依稀看见苏轼在暮春烟雨里感时伤春。

似乎不合时宜呢,品读苏轼怎么可以忽略他的豪放与达观?怎么可以无视他的洒脱与宽容?怎么能不提及他的淡泊与坦然?可是喜欢一个诗人往往从那句猝不及防的诗句开始,因为那句诗词猝不及防间迎合了当时的境遇,更何况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

曾经,59岁的苏轼贬居惠州时,让侍妾朝云唱这首词,朝云竟哽咽不能,在朝云眼里“枝上柳绵吹又少”更象征了苏轼一贬再贬的境遇,“天涯何处无芳草”正是屈原流放期间别人的劝慰之语,此情此景,让朝云如何能一展歌喉呢?

后来,阅读苏轼的生平,了解了他的“平生功业”,了解了他的“黄州、惠州、儋州”,懂得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也明白了朝云的不唱之理,更深地体味了他美丽而多情的一生。

他的多情总是关乎着社稷民生。

年轻的苏轼就饱读诗书,他有着强烈的政治忧患,怀着改变朝政的想法,决心走好每一步,然而,新旧两党的倾轧使他不容于朝廷,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他关乎民众的赤心,在被贬之间,他没有颓废与虚度,没有及时行乐,诗酒人生,他依然坚持着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堤又是春来早,杨柳吹风映碧桃”描写了苏轼外放杭州期间所筑的苏堤美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记叙了密州时期百姓对这位太守的爱戴;此外他还在徐州防汛,在儋州授馆。不仅如此,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表达了他贬谪期间希望得到重用的期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是诗人抵御外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试问:哪一个一再被贬的人能做到?有多少人能做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的多情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热爱生活的人总能在任何时候发现生活的美感,即使身处困厄。苏轼贬居黄州,地位低微。但是这又何妨呢?他能在东面的坡地开辟隙地,自耕自种,在春种夏收的艰难中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清贫恬淡;他能为一株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只是因为“只恐夜深花睡去”;他能面对一池春水,吟唱“休将白发唱黄鸡”;他能面对人生的风雨淡定超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惠州又如何,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呢?挫折使卑微者更加卑微,却能让坚强者更加坚强,挫折不能阻碍一颗热爱生活的灵魂在阴霾里发现光明,因为心中有晴天,走到哪里都有阳光。

最让人感怀的多情还是他对亲人的眷顾。

每每读起他那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都会泪落潸然,“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写给亡妻的悼亡之作,正所谓“从没说过想起,可是却从没能忘记”,不经意间,苏轼梦见亡妻,还记得她面对轩窗,梳妆打扮,可是十年相隔,恐怕自己面目全非,亡妻不能认识,唯有相顾无言泪千行。诗人与王弗19岁结为伉俪,琴瑟和谐,甘苦与共,在最孤寂的时候多么希望一颗懂自己的心来抚慰伤痛,可是昔人已殁,只好在梦里诉说衷肠,这样的哀怨,真真痛断肝肠。

还记得那首写尽千古明月的诗作吗?对,那是写给弟弟子由的,在苏轼的一生中,还有一个人是永远的牵挂,那就是弟弟苏辙。曾经,苏轼和苏辙离川入京,像两枚鲜嫩的眉山茶叶飘入皇城,在仕途上两人互相谦让,手足情深,但是一再的别离,让苏轼与弟弟七年未见,中秋之夜,面对一轮满月,诗人感慨万千,对月亮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书尽了对弟弟的思念与祝愿,千百年来成为人人成诵的祝愿佳句,如果你知道《狱中寄子由二首》中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你就能深刻地领悟到苏轼对弟弟的深情。

终其一生,苏轼走过困难挫折,走过孤寂落寞,也走向大江东去,留下了千古的华美诗句,他是北宋乃至整个民族的骄傲,但是我们还是不愿意让这样一位诗人罹伤,就像我曾读到这样句话一样“我们不愿把心碎成两半,一半为他骄傲,一半为他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