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以“备”为基,向“优”而行(王楚)
时间:2025-11-07 17:11:27 来源: 浏览:26

 

对我们年轻教师而言,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核心基础。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的备课流程总结为三个核心步骤,分别是“深研教材”“精选题库”“多听多学”。

一、深研教材:锚定教学核心,紧跟考试动向。

如今,考试命题越来越强调“回归课本”,教材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因此,每次备课时,我都会提前通读整章教材内容,反复琢磨知识点的编排逻辑与内在联系,确保自己先吃透课本。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才能精准抓住考试动向,避免偏离教学重点。

同时,我会逐题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与章末习题。对于其中的典型例题、经典模型,还要深入思考如何变着练、如何重复练,比如变换题目条件、调整设问角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以便在课堂上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二、精选题库:拓宽解题视野,摸透重难点。

仅依赖学生手中的同步训练,远不足以全面覆盖教学重难点。要想准确把握一节或一章内容的核心考点、考查形式,我们教师自身必须先“多做题”“做透题”。每节课前,我都会先筛选典型题目:一方面,可将优质题目补充为课堂例题,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通过做题提前梳理知识点的考查角度,让备课更具方向性与实效性。

三、多听多学:借鉴前辈经验,打磨教学能力。

这是我认为收获最大的备课环节。为了能充分学习前辈的教学经验,我将自己的课程进度调整得慢一节课——这样,每讲一节新课前,我都能先去听前辈们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方式与知识点讲解逻辑,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打磨教案。这段时间的听课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大量干货,更让我对“好课的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比如米翠芳老师的新授课,细节极其扎实,内容非常完整,哪怕是教材中不起眼的细小知识点,米老师都会总结得清晰明了。每次听完她的课,我都会立刻在自己的教案上补充细节,生怕遗漏关键内容。她的严谨态度也时刻提醒我:教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胡玉婵老师则让我对“互动式教学”有了新的理解。三年前我实习时,曾听胡老师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课,至今印象深刻, 她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实验器材,而是通过一连串的互动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说出所需器材;就连“平衡摩擦力”这一关键实验步骤,也是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其原理。这学期,胡老师讲《时间 位移》的公开课,更是用“带学生去万达广场”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理科知识讲得生动鲜活。这两节课让我彻底明白:好的课堂从来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在年轻教师群体中,也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房玉老师和杨文杰老师的课极具力量感,讲课节奏明快、逻辑清晰,完全看不出是年轻教师,这让我意识到:“年龄年轻”与“课堂经验丰富”并不矛盾。马浩然老师的课堂则格外亲和,她没有采用严厉的教学风格,却能用独特的语言魅力、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紧跟思路,这也让我开始思考:教学风格不必千篇一律,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式才最重要。

最让我震撼的是杨珂老师的课,她的课堂有着极强的框架感与逻辑性。尤其是讲授《行星的运动》那节课时,杨老师将知识点按题型分类,清晰总结出不同情况对应的解题方法,听完课后,我便激动地向朋友、家人分享——那种豁然顿悟的感觉,仿佛学到了教学绝世秘籍。但当我把从杨老师那里学到的 “秘籍” 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好像开启了屏蔽器,不能很好的应用。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把好知识真正传递到学生心里,而不是自说自话。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未来的教学之路还需要不断探索。但我会始终抱着谦逊的态度,多向各位前辈请教,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把每一堂课的准备都做扎实、做细致,不辜负学生的信任,也不辜负学校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