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而在班级管理中借助学习小组,化班为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不仅能提高班级凝聚力,还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
我班现行的奖惩制度是建立在本校综合素质评价表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动员分组
一项好的班级制度必须以学生为本,学生理解并且执行,这项制度才会有生命力,所以要做好动员。经过筛选,我们把“独行快,众行远”作为这项制度的核心思想和宣传语。
第一次分组是以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各小组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实力相当,容易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取长补短。试行一学期后,发现组员之间凝聚力不够强,各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还是不够。这时有学生提出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思路,于是开始进行新的尝试。自由分组综合考虑了成绩、性格、性别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12个学习小组,每个组还有自己的组名、组规以及共同奋斗目标。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平时的班级活动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也有利于小组内部团结意识的培养,这次分组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很多,新学期班级管理中继续沿用第二种分组。
二、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参照本校推行的综合素质评价表,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涵盖成绩、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加分项具体有:月考优秀、进步加分、目标加分、优秀作业、教室卫生10分、满勤加分、活动加分、好人好事等;扣分项包括早操迟到、早读、上课状态、自习课、未完成作业等。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加分项和满勤加分项,每次月考结束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考后反思和总结,并制定下次月考目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往往无疾而终。为了鼓励大家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对完成目标的学生进行积分奖励,计入小组考核,这样在目标实现后既能为小组带来加分,增加成就感,也能提高学生对目标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有一定帮助。作为住宿制学校,一般两周公休一次,个别学生因为个人原因坚持不下来,请假较多,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跟风请假的现象,不利于良好学风班风的营造,基于这一点,我们考虑要么请假扣分,要么全勤加分。哲学家塞家内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批评一种坏行为,不如表扬一种好行为,月底评比时对满勤的学生进行表扬,并且对其所在小组进行积分奖励,这样攀比请假的现象会有所好转。因此最好的的奖惩制度应该以激励为主。
三、奖惩措施
奖励措施:1.积分奖励:小组加分,得到年级表彰的分数翻倍;2.物质奖励:每次月考都会发放奖状、奖品,以学习用品为主。3.其他奖励:优秀小组合影留念,张贴在光荣榜,取消一次值日,优先选择课外书的权利等。
惩罚措施:1.扣分惩罚:个人违纪扣除小组积分;2.劳动惩罚:为班级提供大扫除、擦黑板、打热水等服务。3.其他:取消一些奖励中的“特权”,组织一次颁奖大会等等。
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有班级共同的目标,比如月考平均分第一,运动会名列前三等,如果实现目标,集体奖励一次课外阅读、一起观看励志电影、全班每人一根棒棒糖或者“破例”允许所有人在教室聚餐,相反,不能实现则取消对应奖励。全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享受胜利的果实,承担失败的后果,特别能激发班级凝聚力。
同时,小组之间除了积分排名,还可以有挑战赛,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自设奖项,由失败一方提供,小组长亲自颁发给挑战成功的小组每一位成员。这种形式由于个性化的奖励,自主选择对手,对组内团结,组间竞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负责人培养
两位班长和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是总负责人,12个小组长加上6科课代表分管不同方面。首先对这批学生给予肯定,能被老师任命或者同学选举承担为班级服务的职责本身就是优秀的表现;其次还有制度的保障,负责人先一起学习奖惩制度,各司其职。再加上值日班长制度,每位学生在值日当天都要填写“一日班主任”,在对他人行为界定是否违纪的同时也是自己学习和了解班级制度的好机会,还有助于换位思考,对负责人开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还要有连续性的岗位指导。一方面班长组织小组长,学习委员组织课代表每周开会,交流问题,互相学习,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共性或者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班主任参与指导一起想办法解决。经过锻炼,这些负责人不但成绩很优秀,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受益的不仅是班级,还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7级13班合影)
经过一年的尝试,我对班级管理中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建立的奖惩制度有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没有哪种奖惩措施是始终有效的,所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首先要按照学校和年级的统一部署,配合学校的各种调赛和评比。比如12月份,我们把学校要求候课的励志演讲作为加分项,并且每位演讲的同学都会得到班主任的口头表扬,这样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之后,对演讲的质量和效果有很大的提升;再比如我们高二年级为了督促学生午休结束快速到教室,统一要求1:45到教室全体起立背诵规定内容,为了更好的执行,我们班就把这项计入小组评比的扣分项。
还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期中考试我们班成绩不理想,经过考后反思,大家达成一个共识:缺乏学习主动性,问问题的学生少。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又把问问题量化作为评选优秀小组的标准之一。再比如学校有在校期间统一穿校服的规定,但个别学生不能严格执行,检查时穿上,不检查时不穿,还有的只穿校服上衣,高一时为了督促大家遵守校规,校服作为小组评比中的一项,到了高二,大家都坚持的非常好,讨论决定把校服这个扣分项直接去掉,并且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不是这项规则不重要,而是因为所有人都能做到自觉遵守,不断与时俱进的评价标准也见证了学生们的进步与成长。
第二、班级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从最初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表到现在的小组捆绑式评价,后者更适合我们班,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自从把所有的个人表现计入小组得分以后,原来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有了一定的压力,比如两个学生上课说话违纪了,要扣小组的分,他俩主动要求罚自己站,不想拖累小组其他人,后来班里有什么活动参加的都挺积极,据说是要将功抵过。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同龄人之间的影响不能小看,有时候老师批评两句,父母唠叨两句起不到作用,反而是同龄人对他的评价,他们会特别在意。
第三、无论制定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要不忘初心。
尽量避免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更要避免学生因为惩罚而放弃努力。要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引导:所有努力的孩子都值得被表扬,但是并不是每次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奖励,希望没有拿到奖励的同学不要气馁,继续完善自己,朝着目标努力,最起码做到无愧自己,无愧青春,时间会给你最好的奖励。
有人说错误是孩子身上的勋章,还有人说教室就是让人犯错的地方,所以很难有一种惩罚制度保证学生不犯错。我想惩罚的初心应该是希望学生懂得承担后果,并且从错误中学会成长。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制定它的初衷。
班级管理中的奖励和惩罚都是必要的,基于学习小组的奖惩制度在班级管理上的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将各项工作制度化,形成公约,所有成员共同遵守,但制度背后的支撑是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份爱公正且无私。
上一篇: 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