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训期间的高一教研中,我发现:教材用两页篇幅详细讲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并安排一整节课教授“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些在高三课堂上几乎一笔带过的内容,在高一却成了核心重点。这让我们突然有种“不会讲新课”的感觉。高一教研的重点,不应是“提前对接高考”,而是“帮助学生搭建学科认知框架”。比如讲细胞学说,要让学生理解“从个体到细胞”的认知跨越,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让教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共同成长。
一、稳扎稳打,夯基固本------用高考经验夯实基础,而非拔苗助长。
1. 备课优化
采用“小队式备课”,将几位生物教师分成小组,每周由一组共同构思教学计划,分析教学内容,预设情境、流程与课堂练习。这样不仅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提升了教师的合作积极性。备课时可参考初教或上一轮高一的课件(初教时往往不会揠苗助长),结合高三教学经验,修正不合理、冗余或衔接不畅的内容,并适度补充“最近发展区”内的高考拓展知识,避免“大跃进”式灌输。这既完善了教师的知识体系,也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小教研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可随时提出教学疑问与困惑,通过集体交流感悟、研讨策略、探寻解法,形成高效的互动式探讨氛围。小教研的价值在于,常能攻克备课时未能预见的问题,而团结合作正是其成功的核心。 团队中每位教师都贡献着关键力量:张云科、王淑娜老师以细致认真的态度,让教研流程更完善、内容更细化;冯红欣、杨柳、盖浩宇老师充满朝气与活力,不断提出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狄瑞环、冯会娟老师则凭借丰富的高考教学经验,精准把握考点考向,常以关键问题引导大家对新课展开深度思考。
3. 能力铺垫
生物教研的核心是解决“科学逻辑”与“学生认知”的适配问题,而非单纯梳理知识点。构建概念体系:从高一开始培养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能力,同步传授基础解题方法,将启发式教学与高考能力考查点提前衔接。强化实验教学:将教材实验转化为学生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动。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不仅明确步骤,还可设计“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结果的影响”等探究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背后的科学逻辑。
4. 深研课本
备课小组要关注新版教材的变化,使用更准确的生物学术语,并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旁栏信息、“与社会的联系”及课后习题,使基础学习紧扣学科核心。
二、衔接高考-----将高三优质题目“落地”到高一。
练习优化:以高一配套练习册为核心,结合高考命题思路,对习题进行取舍与补充;也可将高三复习题拆解改编,降低难度后转化为符合高一“最近发展区”的练习。由组长出题,组员做题并提出意见,及时更换题目。
三、分层培优,动态调整----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1. 分层教学
实施三级分层培养策略:为偏科学生强化基础薄弱环节,助力中等学生提升核心学科能力,为尖子生提供全面培优拓展。各层次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学生可根据学习进展实现“晋级”或“合理调整”,营造流动性学习氛围,最终达成全体学生学业“全面开花”的目标。
2. 课堂落实与教学反思
生物知识点多,需要背诵巩固,我们利用课堂碎片时间:将记忆融入教学环节,讲完“细胞结构”后,留1分钟让学生闭眼“默想细胞模型”;课堂收尾3分钟,用“关键词快答”(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强化核心点,让记忆随课堂推进自然发生。
教师需主动复盘教学全流程,一方面系统梳理并提炼教学中的优势与亮点,另一方面精准定位并改进存在的不足。
下一篇: 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