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研活动“四定五研六统一”的指导方针。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五研”:研究高考、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六统一”: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及训练途径、教学进度及梯度、作业及练习、统一教案。并初步形成了“五案备课法”:第一、个人初备,形成个案;第二、集体研讨,形成初案;第三、完善整理,形成定案;第四、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第五、教后反思,形成补案。
二、行动上认真落实:真研、实研、细研、活研。
(一)真研。
在每次教研活动开展之前,我像备课一样,先备教研。提前做教研计划并编辑好教研通知存在手机备忘录,然后提前一天把教研通知发到我们组的群里,然后,在教研开始前半小时左右再次在学科群发消息提醒。我发布的教研通知格式如下:
周一教研通知:
1.时间
2.地点
3.携带资料
4.教研流程(涉及到的主备人要写清楚)
5.记录人
每学期的第一次教研十分重要,在这次教研中,组内的成员已经基本明确了本学期自己的备课分工和教研记录分工等。只要计划周到,分工明确,我们就能把教研做“真”。
(二)实研。
(1)每一次教研活动,教研组长都要认真计划、组织和主持。如果组长有事不能参加教研,哪怕把教研活动的时间调整一下,组长也不能错过每一次教研活动。另外,每一不同类型课的第一节课很重要,比如:新授课、习题讲评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主备人最好是组长,在备课和说课上要做好示范和引导:教学环节怎样设计,需要讲清哪几个问题,重点难点怎样处理,对点练习的试题怎样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由什么样的困惑以及怎样解决等。
(2)教研记录和听评课记录必须在教研过程中同步生成,教研结束,及时提交到年级组。坚决杜绝事后补材料的形式主义做法。因为每次教研安排了专门的记录人,每次评课也都安排了专门的记录人,教研活动结束,两份记录同步生成。所以,一学期以来,我们组真正做到了实打实的逢研必记录,教研记录和听评课记录没有一次流于形式,没有一次缺失。
(三)细研。
9月14日学校发布了《学科组教研活动流程(讨论稿)》,为此,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专门进行学习,对标本组的教研活动,寻找差距,积极改进,并当即明确了以下几点要求:
(1)教研活动非必要不请假。
(2)加强 “五研”,尤其是研究高考,我专门打印了河北省2023(今年要加上2024年)年的高考题以及近三年全国各省的高考真题,做到组里人手一份,先做题再教研,并将高考题链接到教材上对应的知识点。
(3)加强对“六统一“的落实,要求每一个主备人必须认真规范书写教案,尤其是要在对标课标和教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认真教研教学方法及训练途径;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设计不同的进度、梯度、作业及练习;教学设计上做到大统一和小变化相结合。
(四)活研。
教研活动是同组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有时候教研活动可能会显得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甚至变成形式主义的过场,那么,应该如何让教研活动活起来呢?我做过以下尝试:
(1)教研活动的主题要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比如,在期中考试之前如何组织学生有效背诵?我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在学科网上筛选出了最优的必修一知识总结。由于今年的政治教材又有更新,所以网上搜集到的知识总结必然有还是使用旧教材表述的地方,所以,我就把组员们进行分工,每人负责订正、完善知识总结的一个模块,然后我再把大家的成果汇总到一起,打印给学生使用。在期末考试备考环节,我也做了一个尝试,就是考前加强学生的主观题训练。我也在组内进行了分工,并明确了要求。每位成员负责一次主观题1+1的命制。“1+1”即1道石家庄期末考试真题+1道对应的模拟预测题。要求老师们在命制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真题欣赏——展示真题及参考答案,第二部分:学习感悟——学生需要回答四个问题:本题为什么这样回答?为什么这样分点?每一点答的时什么知识?除此以外,你认为还可以答什么也是可以得分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答题,学会怎么答才能得分。第三部分:模拟练习,模拟练习的材料和设问同真题的相似度比较高。学生在经过真题欣赏和学习感悟的环节之后,再通过模拟练习,就强化了对该题型的答题方法的掌握以及对该考点的知识的把握,也达到了我们主观题训练想要达到的目的。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每日一题”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高考题,以及“晨诵默写”来加强学生的背诵技能等等。
(2)教研活动应该注重互动和参与。传统的教研形式通常是一个或几个人做报告,其他人听讲,缺乏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形式,比如:小组活动、问题答辩等。我曾经组织我们组开展优秀时评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形式的统一、创意标题的命制、主题图片的选择、展板的布置粘贴以及展板的搬运等分工到人。这样,既能增加互动,也能激发教师们的思考和创造力,更能在组员之间凝聚合力,加强组内团结。
三、过程中做好总结和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研实践,我们组的教研模式渐渐形成:
1、教研前:组长提前制定计划,明确时间地点流程及分工,并至少提前半天发布教研通知。教研流程大致如下:总结反思第一轮上课、作业效果、集体备课、确定下一次教研主题及任务分配这三项是固定的,其他的内容视当周的具体情况灵活加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导学案的制作,主备人的分工在在第一周就已经明确,方便组员早做准备,精细研磨。
2、教研中:组长根据预设的教研流程做好主持和协调工作。教研活动需要有专门的主持人,才能保证教研不偏离预设轨道,提高效率。
3、教研后:及时提醒成员落实教育成果,充分利用学科组群,提醒大家及时上传负责的导学案、试题、PPT编制成果,当我审核后,再一一提醒大家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重新准备上传,我将最后生成的定案作为本组校本研修的成果统一安排打印以及保存。
同时,在教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我已经尽力注意到在教研过程中做到民主,让所有的组员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教研中,但是年轻老师们或者是缺乏自信,或者是有所顾虑,在一些问题的见解上,还是倾听和附和为主,鲜少表达自己的看法。
2.在对课标和高考的研究上,还有待加强,对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和高考考向的把握,以后要做到每研必有。
3.对照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要求,我们做到了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以及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但是,在跟踪听课形成复案和教后反思形成补案环节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结果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飞跃。
李校长说,教研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统一教学设计要研究教法,要实现教与学的衔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实现教研活动与课堂的衔接?课堂上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如何创造情境?以及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这些问题从实质上来说是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在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教研模式下,在充分考虑我们学校生情的前提下,将我们的教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为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提前拟定下学期的教研计划和教学计划,要有具体任务的分工,并在本组公示,以便老师们可以尽早做好安排。(但是,因为我们组的特殊情况,下学期我们组的成员并不确定,所以要求全体组员提前准备这一点实现不了。)
2.加大研究课标和研磨高考题在教研中的力度,并将其和教材有效链接,密切配合教学进度。这一点将作为日常教研的固定项目,落实到人。
3.加大对生情的研究。下学期的教学我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在新课之前先进行学情的调研。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在试卷讲评和习题讲评时常用。就是通过题目的正答率来讲评,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导学案上的预习环节,设置一个小问卷,了解学生 在知识和理解能力方面的薄弱点,然后在备课时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运用什么样的形式,创造什么样的情景来解决这些问题做到一个充分的考虑。
4.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中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灵活性和创新性作业的布置,实践性作业的探索和尝试,也将会是下学期我们教研活动的重点。
上一篇: 高一语文组教研活动分享材料 (朱丽娟)
下一篇: 地理组教研总结 (李建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