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下教研组长这活儿,我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底气。因为我们组有:经验丰富的刘秀环老师,擅长创新的郝婷婷、张林立、董玉彩老师,最懂学生的班主任杨若一老师,带来新经验的吴建萍老师,充满活力的实习生崔靖雯老师;我们的团队优势互补,力量很强。
下面从三个方向谈一下我们化学组的教研过程。
一、先锚定教研核心方向(解决高一化学关键问题)
高一化学是学生“入门关”,教研需优先聚焦3类问题,避免泛泛而谈:
(1)破解抽象概念难题: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通俗化教学;
(2)强化实验基础操作与规范:如基础实验(物质鉴别)的操作指导、现象观察引导;
(3)夯实化学用语基础: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书写规范与记忆方法。
二、搭建“常规+专项”教研框架(保证日常与突破并重)
1. 常规教研:保障日常教学质量(每周2次,1.5小时)
(1)集体备课(核心环节):
按单元分工,1人为主备人(如老教师牵头重点单元),提前准备教案、课件、作业初稿;教研时聚焦“2个追问”——“这个知识点学生最容易错在哪?”“怎么讲能让学生听懂?”(例:备“物质的量”时,可讨论用“超市整箱买水(1箱=12瓶)”类比“1mol=6.02×10²³个微粒”),最终形成共享教学资源包(教案、课件、分层作业),针对作业,集中讨论学生正答率低的题,探讨更好理解的解题思路,例如离子方程式书写还有离子共存,离子推断,其中讲解清楚强弱电解质和能不能拆的问题。还有氧化还原反应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核心,其中配平方程式需要多练习,突出重难点。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听评课(精准改进):
听评每周学校安排的公开课,评课不搞“泛表扬”,重点看——“学生是否能跟上抽象概念的讲解?”,课后形成1-2条可落地的改进建议(例:“下次讲离子方程式,可先让学生动手写‘拆分步骤’,再纠错”)。
(3)学情反馈(对接学生):
利用课间时间,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近期困惑”(如“离子共存”“分不清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问题),当场调整后续教学重点(利用小测时间进行“离子共存错题变式训练”还有方程式的配平)。
2. 专项教研:突破阶段性难点(每2-3周1次,1小时)
针对高一化学的“硬骨头”,搞小而精的专项攻坚,避免“贪多求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的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核心和重点,确保学生能理清概念掌握实质,对于钠及其化合物还有氯及其化合物等概念性知识,整理背诵内容,随时抽查所学知识,进行概念强化。
三、明确团队分工(人尽其长,避免“一人忙、众人看”)
根据常见团队构成分配角色,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
• 老教师:牵头重点单元备课,分享“往届学生易错点”,带新教师磨课;
• 高学历-年轻教师:负责创新教学方法(如设计趣味课件),整理“分层作业”(基础题+提升题);
• 班主任-学情敏感型教师: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同步“课堂外的学生困惑”,协助设计学生能接受的教学节奏;
• 新教师-实习生教师:参与备课讨论,尝试设计“小练习/课堂互动环节”,记录教研成果。
最后,组织教研的关键不是“走流程”,而是每次都解决1-2个真实教学问题,让老师觉得“有收获”,让学生能感受到“课堂在变好”。

上一篇: 以“备”为基,向“优”而行(王楚)
下一篇: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