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知识梳理(1个月)
目标:梳理历史知识框架,建立整体认知
1.阶段性总结:从初中历史课程中回顾重要的知识点和事件。
2.概念辨析和知识结构建立。
3.考点梳理:整理历年历史考试题目,划分不同的考点,明确哪些知识是重点和难点。
4.制定学习计划。
第二部分:重难点攻克(2个月)
目标: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
1.整理并理解重点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内容和逻辑关系。
2.查漏补缺:同步查阅历年历史考试真题解析,找出复习过程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
3.形成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脑图等,帮助记忆和理解。
4.刷题巩固:根据考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分析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第三部分:综合串联(3个月)
目标:建立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增加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的理解
1.宏观框架的梳理:理解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主线。
2.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探究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3.对比分析:对比同一时期或相邻时期的历史事件,找出共性和差异。
4.主题串联:选取一些重要的历史主题,串联相关的事件和知识,形成完整的历史故事。
第四部分:强化训练(1个月)
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1.模拟考试:进行历史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试情境,提高应试技巧和答题速度。
2.考点突破:对历史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难点和考点进行分类整理,集中攻克。
第五部分:复习总结(1个月)
目标: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1.复习提纲: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内容回顾和复习。
2.利用各种复习资料进行系统性地温习和梳理。
3.经典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历年高考真题,查缺补漏,总结解题技巧。
4.每周进行一次知识点和考点的检测,及时发现不足,进行针对性巩固。
总结:
高三学习期间,历史复习计划的重点是知识梳理、重难点攻克、综合串联、强化训练和复习总结。首先,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并建立知识框架;然后,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攻克;接着,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建立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关系;之后,加强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训练;最后,进行全面复习和总结,强化记忆和巩固知识。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复习,提高历史学科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准备。
倪立峰
一、高中历史学科每周教研活动流程
高中历史每周教研以“短平快、重落地”为原则,时长控制在90分钟左右,围绕“解决本周教学问题、衔接下周教学计划”展开,核心流程分为会前准备、现场研讨、会后落实三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一)会前准备(教研前1-2天完成)
1.明确教研主题与分工
教研组长提前1天在教研组群发布“本周教研通知”,明确核心议题(议题来源:本周教学遇到的共性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重难点突破”“学生史料概括漏点问题”;或下周教学准备,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分工”),并指定“主讲人”(如负责分享教学设计的教师、反馈学情的教师)。
2.提前收集材料
主讲人提前将相关材料(如教案初稿、学生错题案例、史料素材)发至群内,全体教师提前浏览,明确自身需讨论的重点(如“教案中探究问题的难度是否适配学生”),避免现场“无准备发言”。
(二)现场研讨(90分钟,分4模块推进)
模块一:学情反馈与问题聚焦(20分钟)
流程:1.每位教师用3-5分钟分享“本周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需结合具体案例(如“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时,学生仅能答‘未发动群众’,不会结合史料分析”“本周作业中,‘中外改革对比题’正确率仅60%”);2.组长汇总共性问题,确定本次教研需优先解决的1-2个核心问题(如“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局限性”),避免研讨“发散无重点”。
模块二:专题研讨与方案打磨(45分钟)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分两种场景设计流程:
1.解决“本周教学问题”(如“学生史料分析漏点”)
流程:1.经验教师分享方法(如“用‘分层设问引导法’:先问‘史料讲了什么’,再问‘反映了事件的哪一特点’,最后问‘如何支撑结论’”);2.全员结合班级学情补充优化(如基础班可增加“史料关键词标注”步骤,重点班可增加“多史料对比”任务);3.确定“下周课堂试点方案”(如每位教师选择1节课试用该方法,下次教研反馈效果)。
2.准备“下周教学内容”(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备课”)
流程:1.主讲人分享教学设计初稿(含教学目标、重难点、史料选择、活动设计);2.全员逐环节研讨(如“列宁的两大政策用表格对比还是时间轴展示”,“探究问题‘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是指’是否需补充不同立场的史料”);3.确定最终教案框架,明确分工(如博雅教师补充“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文献史料”,宏飞教师设计“课堂检测题”),确保下周教学“统一重点、资源共享”。
模块三:资源共享与工具优化(15分钟)
流程:1.教师现场分享本周整理的优质资源(如“简化版《资治通鉴》选段”“中外历史时间轴对比图”“分层作业模板”),说明资源用途与使用建议;2. 集体审核资源准确性(如史料出处是否可靠、练习题是否匹配重难点),合格资源存入教研组云盘,标注“适用章节+使用场景”。
模块四:下周计划与任务布置(10分钟)
流程:1.组长明确“下周教学进度要求”(如“周一至周三讲完《罗斯福新政》,周四完成课堂检测,周五评讲作业”);2.分配下周教研相关任务(如“下周教研由C教师主讲‘《二战爆发》教学设计’,需提前准备初稿;每位教师收集‘学生对新政措施的疑问’,作为下周学情反馈素材”);3.确认下次教研的时间、主题与主讲人,避免衔接断层。
(三)会后落实(教研后3天内完成)
1.成果整理:组长当天整理“教研纪要”,明确“核心问题、解决方案、分工任务、下周计划”,发至教研组群,供教师随时查阅。
2.课堂试点:教师将研讨确定的“解决方案”(如分层设问法)应用于下周课堂,记录学生表现(如“用该方法后,学生史料分析题要点完整率提升15%”)。
3.任务推进:负责资源补充、教案修改的教师,按分工在3天内完成任务,将成果发至群内,确保下周教学正常推进。
二、高一历史学科教研活动的得与失(2024-2025学年)
高一历史教研以“衔接初高中、夯实学科基础、启蒙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全年开展30多次集中教研,在实践中积累了可复用经验,也暴露了待优化问题,“得”与“失”总结如下:
(一)教研活动的“得”:可延续的2项核心成果
1.学生基础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支撑明确
核心成效:聚焦“时空观念、基础史实”两大高一重点,通过“双轴时间轴”“分层默写清单”等教研成果落地,学生能力与成绩同步提升。
数据佐证:学年末“时空对应题”正确率从入学时的58%升至81%,“基础史实默写满分率”从45%升至73%;历史平均分较入学时提升10.2分,学生问卷中“能清晰梳理历史脉络”的比例从32%升至69%。
典型案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用“中外双轴时间轴”后,学生在期中“中外历史对比题”中要点完整率提升22%,有效解决“时间线混乱”的初始问题。
2.新教师快速成长,教研组协作氛围浓厚
成长成效:通过“老带新”课例打磨(如资深教师与新教师共备《辛亥革命》)、“问题互助”教研模式.
氛围表现:教研中“主动分享、互助补位”成为常态,如凯歌教师共享“分层作业批改技巧”,宏飞教师分享“史料解读入门方法”,避免“单打独斗”,形成“共生型”团队。
二、教研活动的“失”:需改进的2个关键问题
1.核心素养培养“重基础、轻深度”,落地性不足
具体问题:全年教研中,“时空观念、基础史实”相关主题占比70%,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的专题教研仅2次,且多停留在“理论讨论”,未设计可落地的课堂活动。
典型表现:如“家国情怀”培养仅通过“讲解英雄事迹”渗透,未让学生“结合史料谈感悟”,导致学生“知道家国情怀重要,但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达”;期末“历史解释题”中,学生能概括史实,但“结合背景分析原因”的要点缺失率仍达45%。
2.教研成果落地“跟踪缺位”,部分策略“半途而废”
具体问题:未建立“研讨-落地-反馈”的闭环机制,部分优质策略因缺乏跟踪而未达预期效果。
实例说明:上学期5月教研确定“用小组合作梳理史料,提升概括能力”,但因未明确“反馈节点”,仅50%教师持续在课堂落实(其余教师因“赶进度”放弃);下次教研未追踪效果,最终该策略仅在少数班级见效,未形成全年级统一成果。
上一篇: 殷领霞:2026届生物备考策略大教研
下一篇: 刘晓华: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