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学到1月份一轮复习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知识并进行习题巩固。本阶段安排如下。
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重点知识点。其次,具体的授课方式上会做一些调整,根据本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特点,通常会以课件,板书,任务驱动式,思维导图复习法等多种方式交替使用。本届学生的特点一用课件就犯困,用的比较少。
另外,本阶段的习题主要是以一轮书优化方案中的习题为主,一般分成三部分:第一,预习前测。优化方案大本上的填空题及典例领航在复习这一节内容前先布置完成,让学生熟悉主干知识,也把自己不会的或已经遗忘的重新复习一下,以便于课堂上认真且有重点的听。第二,课堂练习。课堂上会在知识框架梳理完毕后,再让学生做题巩固。一般十分钟左右,也就是优化方案中的课堂检测,当堂练。第三,在地理小测或者晚自习的时段布置的习题是优化方案的小本和智达的基础夯实纠错。今年越发觉得优化方案的小本的题选取的不是特别的好,主要还是以智达纠错高考题为主,比较适合。
二轮复习到4月中旬
由于去年二轮我们自己排版整理了十几套卷子,以高考题为主,但是印出来都是效果不佳,所以今年跟谢老师、郝老师、徐老师一起商量后订了一本整体不错的二轮书,精讲精练,里面涵盖了近几年的一些典型典例、高考题还有各地的模拟题。本书第一部分是十一个专题,我们整个二轮基本上就是以此为序来开展的。从时间上来说,网课进行了一个单元,剩下十个单元至4月中旬基本刚好完成。除了这十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后面附有一个微专题,这个微专题的内容我们把它通过以题带点的形式也融合进去了,例如土地撂荒、土地流转、氢能开发等。
一轮和二轮复习中,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背诵,每天课前三分钟背诵都留有具体任务。上课后用3~5分钟检查落实,不仅是口头表达,也有作图默写。例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世界陆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等等,一一落实到笔头。如果背诵有问题,就会有后续任务来补充。例如就会罚抄写,有时也会让学生课下再来背一遍。
二轮中,我们同样也重视教研,寺上和圆梦,经常电话教研一起商量进度安排,商量重难点知识点,商量一些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我和明义可以说每套题都教研,怎么讲,如何分析,联系哪些知识点等。
重选题。2024年的高三质检题,模拟题还有八省联考题等等,我们和圆梦会及时联系,看看谁有比较清楚的电子版,自己先做一做,确定难易程度,然后安排学生去做,有的省份题目形式比较新颖,例如实验题,有的内容新颖,例如跨学科融合题。在质检二分析会上,任熠老师也分析了地理命题的趋势,其中就有题目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作图题、实验题、论文题等等,还有跨学科融合题。质检二中的一组选择题,涉及到植被形态,根茎叶什么特征,对防风固沙有什么效果,这就是学科融合题。所以我们选题不会刻意避开与常规题目不同的试卷,而是会让学生多做尝试,本质上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一轮,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对于习题处理的一贯做法就是课上有约十分钟,讨论的时间,然后根据正答率的情况让学生讲解,接着,由学生做补充或者教师补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所在,对每组题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提取材料有用信息,读懂题干要求,联系涉及基础知识后做出正确选择。
强化训练阶段,学校安排基本上是一周两考。
通过强化训练,我们比较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第一,强化学生读图析图,看图说话的能力。地理很多题目设置都是以地图图表为载体的,尽管种类多样,但本质上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及时间分布与变化,反应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因此,在读图时应注意总结规律,一看图名,二看区域位置,三看图例注记,四观察图像内容,图例较多,容易混淆时,可将内容标记到图上,方便分析。例如,质检二考试中小浪底生态恢复前后的拦沙量、累计发电量、径流量都发生了变化,只要能够正确解读随横轴时间的变化纵轴的含沙量累计发电量是如何变化的,即可解题。
第二,是抓高频考点,剖析典型案例。自然地理重理解运用,人文地理重知识迁移。所以,在强化训练中,我们也注意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例如,自然地理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在几次考试中都有体现,年前考试学生正答率很低,先要求学生互相讲,发现彼此的问题,再让基础好的同学黑板上讲,边做图边讲,下节课持续提问,巩固做类似的题目,巩固练习,把答错学生打印出来,一个一个单独讲。在强化第3套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正答率在70%以上了。人文地理同样是这样,乡村振兴也是几乎必考的点。其实,去年高三此类问题都是产业振兴,一二产业,一三产业相融合发展但是这届高三的摸底出了一个农村的大蒜咖啡馆,农民是那里的常客,所以乡村振兴除产业振兴,还有社会文化振兴,乡村生态环境的振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多元化都是属于这个范畴,这样我们把这个高频考点的内容也就丰富了。
第三,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答题思路和技巧。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干,审材料,提取有用信息,转化已知条件方面,逐一在课堂上训练落实。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挖掘,归纳此类题的解题规律。例如,从地形角度分析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先进行问题拆解,地形角度有什么地形类型什么特点?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分自然和人为列出两个角度,之后再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山地易发水土流失,平原易于人们围湖造田。答题思路就显而易见了。三是要求学生揣摩原题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试题分布与答案采分点的联系。四是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即深度思考,延长思维链。这种方式在分析题,说明题,阐述类问题中作用很大。
第四,规范学生答题术语,答题格式。背诵任务本身就是积累地理专业词汇。二是每做完讲完一道题会选一两问,学生答的不好的再让他们课上写一写,看效果。每次讲完1套试卷大题,印好答案,学生完整的整理在试卷上,老师上课检查。三是常见高频考点的答题术语一定要体现关键词语,例如农业区位因素问题,体现热量、降水、土壤、水源等关键词语。四是注意结合运用材料中所给的名词术语,例如质检二19题材料中的很多名词都出现在了答案中,构造稳定、基底缓慢沉降、水进过程等等,包括图表中的词汇、图名,都可以运用在综合题的答题语言的组织中。
第五,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中每次试卷我们都全批全改,通过卷面,我们可以更清楚的发现学生问题。另外,每一次选择题的小题分,对于选择题的作答情况,也可以有更好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的帮扶学生,尤其是在培优工作和推拉生工作的推进中找到精确的方向。
以上是我们高三地理组的工作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努力,竭尽所能,扬长补短,帮助高三的学生们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