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和思考,也特别感谢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总结反思提升的机会,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一、以高考为导航,深耕专业成长
高考是所有教研教学行动的风向标,在我们数学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高考,数学陡然变难,也就是那一年人们纷纷吐槽:数学考试发了两张草稿纸,太贴心了,我哭了一个半小时擦眼泪刚好够用。那一年考试卷第7题是“比较大小”,引用大学的泰勒公式能够秒杀,而运用高中所学知识解决则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高考的考场里性价比太低。紧接着2023年备考的每一套模拟题,小到平时练习,大到质检、模拟,次次考试必有“比较大小”。高考不仅指挥着高三的备考,连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也不例外,很多试题都是高考的改编或者简化,当然它们肯定以卷1为主但不局限于卷1。李校长、段校长在例会上都反复强调研究高考,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高考的引领作用。
那如何利用高考的引领作用呢,我最佩服的人是吕晓丽老师和乔粒满老师,他们是优秀教师和组长的代表,他们在大会发言时曾谈到自己做完并研究完近10年的高考题。当然我们学校还有很多没有讲出自己故事但一直默默奉献和学习的老师们,你们都是我力量的源泉,时时刻刻影响着我!
在处理高考题时,我最大的挑战是遗忘,除非是特别罕见的题目,否则很快就会忘记。于是我想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办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点分类汇编完成。比如在讲解圆锥曲线时,有很多二级结论需要记忆,如果面面俱到,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如果不能及时练习,学生就会很快遗忘。哪些必须记?哪些可以选择记?迷茫的时候怎么办?除了以前的经验,还要看看近5年的高考题都考到什么程度,高频考点是哪些。我在学科网上搜集了圆锥曲线的分类汇编试题,自己先做,再教给学生哪些必须记住,然后进行重点练习。圆锥曲线问题就这样被轻松拿下了。现在我们数学组在孟翠娟组长的带领下又研究起了“概率统计部分”近5年的高考题。我们跳入高考的题海,才能避免学生被题海淹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质增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转型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除了对高考题的研究更重视外,我的教学方式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给了我深刻启发。他们将教师的成长分为了以下三个阶段:(一)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通常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担心自己能否在新环境中立足。(二)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学校环境并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后,便进入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三)关注学生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成熟阶段,通常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注重因材施教。
我感觉自己正在由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变。首先,是课堂主体的转换。以前上课时更多的是自己讲解,因为本身数学有一定难度,总担心讲少了,学生不会。现在每当遇到高频考点、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或者是学习新知识时需要检验学生的规范解答时,我愿意“浪费”时间,坚持让学生当堂板演,在真实解题过程中暴露思维漏洞,现场及时纠正。其次,是错题管理的升级。我们经常会发现平时重点讲解的试题,在考试时学生仍然会错,不会的问题过一段时间仍然是不会,错题是我们一直都关注的,但是如何改错题?如何检查并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呢?我尝试使用标准化答题纸进行错题重练,精选备考试卷,重点勾画常错题,全批全改,如果个别学生仍有问题也会面批面改,学生们易错点一错再错的情况在很大程度得到改善。最后是尖子生的培优。尖子生的培养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学习的课题,尖子生最终的比拼在思维上,那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目前的想法就是自学和勤思考,思维好的学生一定不是要一切等着老师讲,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学的能力,所以我要求优秀生一定要自学和勤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才能有提升和改正的机会,每次尖子生问我问题时,我一定要他们先跟我说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把他们的求解过程展示给我,如果想法哪有问题再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如果能将他的思考完善,我们也会一起将它完善。这样学生们就养成了勤思考的好习惯。以上各种改变都源于我开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
三、以团队为沃土,汲取进步力量
我深知自己的成长和变化都深深植根于我们栾中这个卓越的大家庭,在李校长、段校长、贾校长等各位领导的高瞻远瞩、务实高效地带领下,有我们高二年级“双王组合”充满智慧与温暖的管理作后盾,还有高二数学备课组每日的思维碰撞,互助共进,我真心地感恩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里工作学习了十几个年头,我一直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高考研究为经,以学生进步作纬,在专业成长的坐标系中寻找新的突破。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影响周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彼此激励中悄然绽放,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新时代教研组长的专业突破:从“经验型”迈向“学术型”
下一篇: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