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明方向 夯基础 抓细节 重落实 ——高考生物备考总结(崔金锐)
时间:2025-04-29 08:17:53 来源: 浏览:40

 

一、高考题特点

1.试题既有基础知识的下沉,又有关键能力的考查。

注重基础考查,持续加大对学科主干基础内容的考查力度,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注重体现科学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

2.考查方式上简单题和情景题相结合

选择题相对简单,有的题一点情景没有。有些选择题题干情境的表述不长,情境设计真实简单。非选择的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呈现,很多大题看上去很简单,却需要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和将严密思维呈现出来的能力。

3.注重考查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用生物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复习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一轮复习专题复习(二轮)——最后冲刺(三轮强化练)。其中一轮复习是重中之重,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全面回归课本,关注高频考点,强化实验题、探究题、情境题的训练。并且注重学习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培养。时间大约6个月,一轮复习就一个字“全”:知识全面梳理,题型全面训练。

生物知识点较多,比较细碎,一定要背记,保证知识遗漏、遗忘最少。要有适当的拓展,比如C4植物、光呼吸等,不用太深,因为这些会以信息情境题出现。有的题型有固定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方法必须掌握,如遗传规律。下面就生物复习,总结以下几点。

二、 一轮复习。

1.复习内容

必修一、必修二是基础中的基础。高考题大题一共有五道,每本书有一道题,必修1考查代谢,主要是光合和呼吸作用;必修2,遗传题;选必3主要是基因工程考的比较多。

2.复习方式

1)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点前后呼应和串联

生物知识点繁多,要学会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每个单元复习完后,要构建知识网络,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点,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理解知识的内涵,要知道原因及逻辑关系。这也是有许多学生说背会了,但不会做题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多刷小题,多总结。

2)针对关键点、关键词挖空处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回归教材并不是简单的背一遍教材,而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引导我们在复习教材相关知识点时,特别关注相关关键词,加深理解记忆。针对关键点、关键词挖空记忆、理解,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3)选择题改为判断题检测基础知识

针对教材中的易忽略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及历年高考题,整理正误判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4)、勤做基础练习:通过做一些基础题来巩固知识点,如教材后的练习题、配套练习册中的基础题型等。做题时要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不要单纯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5)、巧用错题集:复习过程中,将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集上,分析错误原因,是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还是解题思路有误等。定期对错题集进行复习,强化薄弱环节。

3.复习关键

1)笔记   

让学生学会记笔记。知识点可以记在书上,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记要点,及拓展。

2)注重教材研读-------教材是高考的基础,要逐字逐句研读教材,包括正文、插图、小字注释等。对于重要概念,原理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例如:①理解记忆概念:采用多种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可以通过对比相似概念,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细胞周期等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通过举例来理解概念,如以具体的生物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针对教材中的原理性、方法性等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回答过程中训练知识应用能力、组织语言能力等,从一开始让学生用准确专业的术语回答。

教材中其实隐含相当多的理解性、方法性问题,我们在一轮复习过程中需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挖掘、整理,并利用教材知识进行描述,以有效训练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组织语言能力。

③强化知识细节:关注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如一些特殊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像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而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这些细节往往是高考的考点。像小字注释、课后习题都不能遗漏,确保对基础概念、原理的深度理解,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呼吸的方式。

留意概念后与课本练习中的事例联系

在给出概念后,课本往往会用事例加以说明。我们在阅读课本时,不能忽略课本上给出的这些例子。一方面,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这些例子也时常会在试题中出现,熟悉这些事例能让我们在考试中遇到它们时应对更加自如。比如在对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生”进行阐释后,就以湿地修复为例讲解了自生原理的应用。而在考察生态学基本原理知识点时,命题人有时就会使用这些例子,并提问其体现了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哪一项。

课本上给出的课后习题同样不可忽视,这些习题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知识点。比如支原体结构模式图、用于鉴别大肠杆菌的伊红—亚甲基蓝琼脂培养基等。

3)刷题

10月份开始做综合练习,要选择各市的模拟题或高考题,利用辅导时间(50分钟)做套题,可分两次做完。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放宽松,选择题40分钟,大题30~40分钟。因为后边儿还有没有复习到的,有些知识不是很熟悉。

4)错题归纳总结,定期复习。

平时作业中、练习中或考试中的错题要及时整理归纳,并且呢,要定期复习。可以是错题重练,也可以是以提问的形式考查。

三、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梳理二轮复习专题、讨论考点考向、浓缩知识精华,把控复习方向。

1.再次深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

1)重温教材,概念检测(判断题),借助资料构建相关专题知识框架,教材易漏知识排查,提炼命题点核心知识并整合,深化拓展每个命题点。

2)筛选加工新教材课后练习、旁栏信息、资料卡、思考讨论、科技进展等,实现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延伸。例如:常用的工程菌有哪些?作为工程菌有哪些优点?(结构与功能)

2.阅读资料”搜集整理“微专题资料

12个微专题

种子专题、植物种植专题、癌症专题、糖尿病专题、疫苗专题、病毒专题、诺奖专题、环境治理专题生态农业专题垃圾处理专题、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专题、传统文化与生产专题

3.教研组协作-----每周大教研、随时小教研

分享讨论教学策略、学生疑惑

每次考试之后试卷分析,找准学生失分点每周做高考题,分析试题,模拟命题

4.用好二轮资料,精选练习题

分层次做题,基础层布置:侧重基础知识巩固的作业,如默写生物学术语、完成简单填空题;提高层:安排综合性作业,提升能力。

四、最后冲刺------三轮强化训练

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要做到

教材不离手     随时整理归纳    题干重分析   “积累”要坚持

(一)每做完一套综合练习,要求学生做好查漏补缺。

1. 简明有效地总结

做错题之后,最好先分析自己为什么错。如果是审题错误,比如把“选正确的一项”看成了“选错误的一项”,我们可以记下“注意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来提醒自己,并养成把“正确的”或“错误的”加下划线的习惯。而如果是知识上出错,则首先要看看自己是哪个知识点有漏洞,然后找出生物书上对应的内容复习。比如发现自己不记得卡诺氏液是在解离前还是解离后用,那么最好回到课本把“实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部分复习一下,然后再把精简的关键点记在错题本上。

2. 总结规范术语

生物试卷中存在不少简答题,如何回答这些题目也需要我们进行总结。

有一些题目答案虽然长,却相对比较固定,比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意义,启动子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答案,加以记录并准确地记忆就能减少下次考试被扣分的风险。

3. 总结常见模型

生物学中不少试题的命题素材是相通的,面对这样“换汤不换药”的题目,我们可以总结一些模型,从而在新情境下更加从容。比如像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9331模型”,熟悉其棋盘法下的表达,有利于我们应对后代比例计算,致死类型推断等问题。包括像光合作用中C3,C4植物模型的总结,熟悉其中的流程,有利于我们更加顺利地理解题意。

4. 积累典型例题

一般来说试卷上五道大题会对应五本生物书,每道大题重点考察一本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拿出几次大考的试卷,把考同一本书的题目剪下来贴在一起对比着看,对命题的角度也会有进一步的理解。比如必修一对应的大题往往都是围绕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选择性必修三对应的大题往往围绕基因工程。通过进一步的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许多设问也是比较相似且高频出现的。

(二)在整个二、三轮复习期间,教师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备课工作——坚持做做一套真题(75分钟+30分钟)。甚至,这比常规备课还要重要。

特别提醒: 不是稀里糊涂草率应付地刷,而是用标准75分钟时间做一套完整的成卷,然后用30分钟或更长对照答案,一一看解析,尤其是主观题的解析过程。在这个标准做和认真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的问题,原来也是你自己的问题;或者确切讲,是因为你的问题才导致了学生同样的问题!你把这套卷中你出现的梗点注意点,在上课前5-10分钟,以提问检查知识点的形式助力学生巩固强化,主观题里被活用的理论,给学生稍加解释,留做下节课要检查的内容,不要贪多,一道即可,如此一来,你做真题就有了两份价值,一为自己能力进步,二为学生复习助力!